西沐:文化金融最大功用是推動文化資源化系統化活態化
近日,由中央黨校報刊社、中國藝術研究院、包商銀行、陜文投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在西安召開。會議上,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發布了由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筆的《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舉行了《中國藝術品資產化研究》(上、中、下,西沐著,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首發式。
作為高峰論壇的學術主持,在高峰論壇發言中,西沐圍繞論壇的主題指出,文化金融的發展要時刻重視與圍繞獨特文化資源的活化與轉化這個戰略視角,來做大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的戰略意識,用好文化這個獨特的戰略資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
西沐認為,人們對文化金融的認知是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深入的。文化金融產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結果。在文化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進程中,隨著其產業規模與產業水平的不斷提升,產業金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出。在這一大的背景下,文化金融不斷走出理論與概念形態,正在形成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新業態。
當下,雖然這一業態還不是很成熟,還具有很強的探索性與不穩定性,但文化金融產業的創新發展,已經或正在改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與發展的戰略格局。特別是近兩年以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的快速變化,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金融產業,都面臨一個大背景的轉變,這種轉變突出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二是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三是“互聯網+”“文化+”這一大趨勢的推動下,文化產業的產業融合能力在迅速提升。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中國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地位與作用,已經不斷被人們所認知,尤為引人關注。概括地講,可以說經過了五個基本階段:
一是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發展階段;二是文化+金融階段;三是文化金融融合階段;四是文化金融獨立發展階段;五是文化金融產業發展階段。
所以說,無論是對文化金融產業的認知,還是對文化金融產業的實踐探索,都將是一個較為長的過程,關鍵是要避免文化金融工具論的認知與論調,要看到文化金融的創新發展,其本質是整合與發現文化資源的價值。
隨著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研究的展開與深入,也在推動著前沿實踐的深入實驗與探討。同時,也在不斷豐富著中國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文化金融產業發展探索攻堅階段的到來,需要我們有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開放的態度,更加創新的思路、辦法與路徑,用更為大膽的探索精神去實踐、去研究、去創新。也就是說,文化金融產業要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季服務,要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民族復興的偉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論壇上西沐強調,如果沒有文化的資源化及資源系統化,就可以說不會有文化金融及其產業。文化資源作為全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與物質財富,是最為重要、最為獨特、最為豐厚的民族財富。離開了文化資源化、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主線,文化金融的發展創新就會迷路,偽文化金融就可能會打著創新的名義大行其道。
西沐指出,文化金融的使命就是推進文化系統資源的活化。
習近平同志最近強調:傳統文化是獨特的戰略資源。我們不能僅僅讓歷史文化成為遺存、現象與記憶,它應該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最為獨特、最為豐厚的賴以生存發展的戰略資源,而要實現這種轉變,最為核心的就是首先讓歷史文化“活化”。歷史文化活化的最大效能,就是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最為寶貴、最為強大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活化”是避免歷史文化教條化、空洞化、概念化、抽象化、離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弘揚歷史文化的核心手段與措施。歷史文化“活化”是一個為文化傳統尋找精神與靈魂的過程。文化消費產業與文化新經濟的發展,對歷史文化的“活化”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與支撐。
文化系統資源的活化要重點關注五個基本路徑:一是學習、理解與體驗;二是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三是媒體融合與資源的整合傳播;四是文化資源的科技體驗;五是產品消費性體驗(通過產業與市場);六是文化交流與體驗的差異性與國際化體驗。
最后,西沐還對區域文化金融的發展探索提出來建議。他認為,文化金融推進區域文化資源的戰略路徑,可以做到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重視民間與非遺文化藝術;
二是要重視民間與非遺文化藝術的資源化;
三是要重視區域優勢文化資源的系統化;
四是要圍繞區域文化系統性資源進行創意與發掘;
五是要圍繞創意狠抓區域優勢文化資源的活化。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