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望見光明
歷經了艱辛成長,互聯網金融正在理性回歸,走向正軌。
回顧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初期,行業主要集中在資金端和模式上;中期,集中在資產端和合作伙伴上;后期,將集中在技術領域、存管、征信等制度上,每個階段又都是不可分割的。
隨著互聯網金融各項法規正式落地,其執行情況直接影響著2017年行業的走向和成敗。
互金發展的兩種思路
互聯網金融經歷過一段野蠻生長的業態,各式各樣的互金平臺崛起。隨著資金不斷進入,新業務不斷開辟,越來越多新模式,如網絡借貸、互聯網證券、互聯網基金等相繼涌現。但歸根結底,互聯網金融大致遵循了以下兩種發展思路。
一是以信息為導向的思路,幫助傳統金融機構更好地售賣和設計產品。互金企業在銀行體系內為銀行打工,主要做安全系統、數據、征信等體系,始終把500多家銀行、100家券商或執牌金融機構作為重要的服務對象,來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售賣,通過撮合完善整個傳統的金融交易。
二是精準尋找用戶的思路。面對海量信息,互金企業充滿投機心理,但是單純強調結果,往往容易忽略數據和用戶的質量。這就好比建一座大壩,單純用混凝土,雖具規模,但單個用戶沒有產生價值;單純用鋼筋,用戶質量很高,但是沒有圍擋,不能形成規模性利潤。想要精準找到用戶,絕不是機械式的重復勞動,而是隨著場景和時間不斷變化的一項創造性工作。
目前來看,兩種發展思路都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互聯網并不是萬能的,不能把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劃上等號,互聯網金融只等于金融。通過燒錢的方式進行瘋狂營銷,繞開監管進行所謂的套利,未來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穩”中創新
互聯網金融行業瞬息萬變。一家企業想要正確把握2017年的行業發展趨勢,必須要“穩”字當先。
現如今,互金行業積聚了越來越多共有的數據,或者是某種場景的數據,都可能會共享。整個行業以資產的方式在扭轉,變成一種超級的信用平臺,幫助更多的投資者去評級和判斷,其中還包含數據修復和不斷更新。
穩定不同于保守,數據社會的形成還需要不斷有新鮮血液的涌入。這是一種主動到達用戶的策略,而不是寄望于流量,從而提高平臺的用戶粘性。找到這部分用戶之后,就可以不懼怕任何行業變動。因此,為了應對這種趨勢,企業的業務核心是讓用戶需求得以滿足。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持續獲得用戶,這也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在2016年相繼落地,不同類型的企業、資產、經營方式正在逐漸走向正規,從銀行存管模式到整個行業業態都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銀行緊靠在一起,資產標的從大額到小額分散,行業經歷了一次洗牌和重新架構。
為了符合監管需要,衡量資產的標準、定價模式、收益標準越來越單一。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今年一定會沿尋這條路徑,在數據社會展開各種創新服務,讓整個行業變得更加透明、更加合規。
擁抱監管 踐行合規
監管政策的執行情況直接影響著2017年行業的走向和成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和執行必須形成統一的戰略目的,即要形成一個“透明的數據社會”。
“透明的數據社會”將會帶來三點好處。其一,形成一個超級數據征信系統,便于約束企業或利于企業進行判斷;其二,讓企業擁有很多負責任的場景,場景內有很多用戶數據、紐帶關系和粘性,為這些用戶提供驗證服務和約束服務,以保障資金安全;其三,讓金融市場更加開放。讓更多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和用戶涌進來,從而讓交易市場變得更加普惠。
監管需要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細化。隨著金融體系的逐漸健全,互聯網金融企業更要積極擁抱監管,企業要學會換位,站在監管層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合規,而監管層應該學會從管理者變成服務者,幫助企業規范發展。
金融市場需要更多合格投資者來介入,把企業融資的風險從高水平降低到相對低的層面。在此期間,互金企業要杜絕“破壞式創新”和“顛覆式創新”,要遵循“蔓延式創新”這個路徑。在2017年,業務發展和企業規模需要張弛有度,既然監管劃定了紅線,那么業務也務必要保持在紅線之內。
另外,作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更需要關注自身業務的安全性,如何向用戶保障其金融服務的安全,同時也要關切業務的風控、風險和資產,專注于做安全資產,而不是一味地通過互聯網來持續放大規模。
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將誕生更多新的業態和新的機會。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在行業內的應用會更加廣泛。泛金融生態將成為普遍現象,還會融合眾創、眾享、眾籌等等。
總而言之,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會越來越健康,每個企業都能在這個金融體系里尋覓到生機、望見光明。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