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步入精耕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未來文化事業改革的著力點,勾勒出文化產業發展的線路圖。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逆勢增長,“文化+”融入相關產業的發展中,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專家指出,2017年是文化產業進入深耕細作的一年,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產品將進一步融合,產業發展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文化產業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達20%以上。隨著“文化+”趨勢的日益明顯,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輻射和滲透力正在顯現。
專家表示,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向縱深推進,分享經濟、互助經濟方興未艾,這為文化產業的繁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依然良好,在宏觀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以其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優勢,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國家統計局2月6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2015年增長7.5%(未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速加快0.6個百分點。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營業收入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營業收入1242億元、增長19.3%。
“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為全體人民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對2017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分看好:“現在老百姓需要好的文化內容,而且愿意為之付錢,誰能滿足這樣的需求,掙錢就是水到渠成的。讓內容的原創者有更強的動力去做事情,同時也能收獲相應的回報,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不斷厘清‘文化+’的思想內涵,將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將推動產業轉型和組織變革,為經濟社會發展開辟出新空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文化融合化發展成為趨勢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在“互聯網+”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融合化發展趨勢明顯,呈現眾多創新形態和業態,包括網紅與網紅經濟、視頻與直播、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IP與泛娛樂、互聯網文化金融與藝術金融、文化貿易與跨境電商、網劇與網絡大電影、人工智能等。
除了“文化+互聯網”加深融合,“文化”也向其它各個垂直領域滲透和融合。從創意農業到特色小鎮,從文化節慶到城市品牌,從故事挖掘到創意策劃,從產品的種類到品質,都體現出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的溫度。“文化+”的融合發展推動了文化、旅游、科技和創意設計的發展,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特色小鎮”等文創產業新業態,成為文化產業新增長點。
從市場表現來看,互聯網、地產等強勢領域也加速對文化產業的并購和業務拓展,融合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數量,真正發揮國民經濟“新引擎”的作用。
文化產業作為滲透性很強的新興業態,以資源整合為起點,具有與相關產業融合共生發展的天然內在基礎。2016年國家發改委持續推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若干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進一步對外開放。在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過程中,文化創意發揮先導作用,通過與相關產業融合,集成科學、技術、藝術和社會經濟等要素,從單純的功能使用向高端綜合設計轉化,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值,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這為文化產業和其它產業融合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國家發改委特邀研究員郭凡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文化產業是大消費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是我國文化產業進入深耕細作的一年,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產品的融合將更進一步,文化類產品的規模和質量會大幅提升,特色化、民族化、年輕化等特點將更加明顯。”
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雖然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在實踐中,文化產業界仍然不時感受到工作的艱難和體制的束縛,依然能體會到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條塊分割和部門利益、有行業和區域的壁壘,甚至還有身份的歧視;而人民群眾則反映文化產品不“解渴”、文化服務跟不上,“不接地氣”等。這些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目前,各省、市、自治區都已將文化產業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
山東省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山東將繼續扎實推進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建好文化產業示范區和基地。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理事會制度,建立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現代企業制度。編制“鄉村記憶”工程總體實施規劃,開工建設山東自然博物館,支持社會力量創辦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
2017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花了整整一頁的篇幅描繪了上海文化產業的藍圖。從年內將完成蛻變的徐匯濱江,到闊別13年后重新回歸的“百年”大世界,再到與迪士尼元素相融合的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勾勒出上海文化的一個個新地標。
卓爾文旅集團董事長方黎認為,要大力發掘“本土IP”,讓湖北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湖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低,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本土IP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不無關系,楚文化、三國文化、知音文化、琴臺文化、編鐘文化、化石文化以及奇石文化等缺少深度開發。而通過IP打造,既能達到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又將推動湖北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內蒙古包頭市文化產業促進會會長陳姝儀認為,文化也是一種產品,文化產業發展不應停留在喊口號階段,要轉化成文化產品,展現在大眾面前。她建議,打造包頭“大旅游”概念,形成品牌,走出內蒙古,走出國門。不僅讓人們看到厚重的草原文化,還要看到包頭的多元文化,講好包頭故事,讓全國、全世界知道包頭,吸引他們來包頭。
從各地形勢來看,文化產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高成長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堅持可持續發展具有獨特優勢。
展望2017年,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要深刻把握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機遇新要求,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切實發揮各類財政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的引導促進作用,繼續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制定發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與此同時,抓緊起草文化產業促進法,力爭形成各方基本認可、較為成熟的草案報送立法機關。
在這個春天里,人們不僅有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更有“擼起袖子干”的滿腔激情。從文化融合到產業發展,蘊藏著大學問、大智慧,需要有識之士耐心、信心、細心地探索,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才能化文化資源為“財富”,做大做強中國文化產業。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