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行業的2017:莫愁前路無知己
美國著名的未來大師奈斯比特和阿伯丹曾經預言:21世紀,藝術品投資將取代證券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成為人們主要的投資方式。近幾十年來,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隨著“輕奢”一族群體的擴大,文教事業的進步,以及人們藝術修養與文化品位的不斷提升,使得藝術品投資的風氣日漸濃厚,伴隨著藝術品價值得不斷提高,而成為了一種新的投資熱潮。
藝術品投資:西方已漸趨成熟,東方正快速崛起
藝術品投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對藝術品進行買賣、經營、操作、策劃等方式,以期帶來經濟收入的行為”。據統計,藝術品在以往的一百年中的回報率和股票的回報率基本上相當,遠遠高于債金、黃金和房地產的回報。所以“藝術品投資”一直是眼光獨到的投資者們不肯放棄的“大蛋糕”。
國外投資有三駕馬車:股票、房地產、藝術品。在國外,以瑞士銀行、花旗銀行、JP摩根為首的有關藝術投資和理財的方式也在不斷翻新,由于藝術品投資起步早,時至今日體制已漸趨成熟。而后隨著融入金融工具的使用以及方式的多樣化,大眾對于藝術品的投資需求日益增長,所以西方藝術品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國內這兩年相對來說股票和房地產受調控的力度都比較大,藝術品市場則以此為契機,獲得了難得的調整、整合機會,市場的供求和消費能力迅速增長。在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雙重推動下,藝術品投資行業取得了深遠的發展。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藝術品的需求屬于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一類,所以人們對藝術品的追求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物質水平之上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將從低層次的生理需要上升為高層次對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也就導致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藝術品投資中來。因此在我國,藝術品市場的需求在未來將會更加旺盛,時至必定會涌現出一大批消費者與投資者,而他們將是藝術品投資的助推者,也是受益者。
青年藝術家:潛力無限,投資優選
泰特美術館的特納獎是全球最負聲望的現代藝術獎,它頒給那些并非初出茅廬,但是又尚未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提及“青年藝術家”,不禁讓人想起藝術基金的鼻祖“法國巴黎熊皮基金”。1904年,金融家們以每人212法郎的預算購買了包括畢加索在內的一批藝術家的早期作品。當年畢加索只有25歲。
1999年,如果你去北京翰海以44萬拍下劉曉東在32歲時所畫的《白胖子》,那么你可以在2010年以3100萬的價格售出,漲幅約700%。
2002年,劉野38歲,他的《溫柔地殺我》估價七八萬,并且流拍。四年以后,這件作品在北京保利以154萬成交,漲幅200%。而今天,恐怕已經超過千萬。
2005年,曾梵志28歲,他的成名作《協和醫院》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如果你當時大膽一點以120萬拿下,那么2010年保利拍出的3416萬就歸你了。五年的時間,280%的回報。
其實,藝術品投資不見得要花費巨資,很多時候,可能100萬就能造就投資經典。但是,判斷年輕藝術家是個技術活,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專業知識,需要做好準備接受時間的檢驗。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