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精神消費時代的金融服務創新 | 觀點
范勇: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 創始人
近日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創始人范勇先生受邀參加BOSS聘總裁微講堂活動,進行了以《精神消費時代下的藝術金融服務》為主題的演講。
一、藝術品金融的概念與實踐
過去人們重視價格評估,現在更重視風險評估,即投資風險;過去是一種賣方鑒定思維,現在是買方鑒定思維,這樣可以更好的把控投資者的風險。
二、藝術品市場政策方向
三、藝術品與金融業的關系
過去傳統的金融業更多的還是負債和資產業務為主,中間業務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中間業務在西方的私人銀行發展的很好。在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市場準入放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沖擊的環境下,金融行業急需文化金融以及藝術金融方向的服務創新。
在探討文化和藝術金融時,尤其要更關注藝術市場。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向金融化發展,是因為藝術品的單價已經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需要金融杠桿的支持?,F在國內銀行業也開始嘗試在做藝術金融的相關業務。其中,商業銀行私人銀行開展的藝術金融業務作為傳統金融業務的衍生和創新,更適合發展和推廣。這種衍生和創新包含藝術品如何通過抵押和流動性債券實現融資功能,企業如何利用藝術品資產來實現貸款,同時私人銀行也有一些藝術活動加強與客戶的關聯。
西方銀行在介入藝術品金融服務的時候都有各自的側重,而不是把所有業務都作為標配,強調差異化和資源的獨特性。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大型銀行開展藝術金融業務,比較常見的是藝術品理財產品,即投資基金。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這些基金運作的的不是很理想,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比較缺人才。
四、精神消費時代的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領域里面實際上有很多的拓展空間。現在市場不僅缺資訊,也缺很好的金融服務方面的人才。將來這個領域不論是研究,交易,投資管理還是企業服務都需要更多的人才。
精神消費的來臨必然會讓產業進行創新和升級,金融行業作為高端產業也會緊跟步伐進行創新服務,同時其他的產業都會跟藝術相關聯,現在中國不論是高凈值人群、企業家,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在未來形成一個常態消費的概念。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