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齊白石——書畫篆刻漸成名
1890-1901
書畫篆刻漸成名
放棄木匠手藝,開始專業畫匠生涯的齊白石,并非一夜成名,1890—1901年間,他經歷了十年以賣畫為生的時光。也正是這十年的苦學,從點滴間積淀了未來的一切。
《沁園夫子五十歲小像》
《沁園師母五十歲小像》
《鳴秋先生像》
《黎夫人像》
畫在鍋里煮
1890——1894此間,他繼續刻苦攻讀唐詩、《孟子》等。剛剛開始以畫為生的齊白石,家景還并不寬裕,常常為了為了燈盞缺油,一家子抹黑上床。
“村書無角宿緣遲,二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
——齊白石《往事示兒輩》
詩作于白石70歲,想起當年借朋友王訓《長慶集》,白天沒有閑暇,只有晚上回家才能閱讀,因家里沒有燈油,燒了松柴。借著柴火光亮對付著讀完
這時期他除畫神像外,兼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以仕女為多,人稱“齊美人”。
《黛玉葬花》
《進酒圖》
“那時,我已并不專搞畫像,山水 人物,花鳥草蟲,人家叫我畫的很多,送我的錢也不比畫少。尤其是仕女,幾乎三天兩朝有人要我畫的,我常給他們畫些西施、洛神之類,也有人點景要畫細致的,像文姬歸漢、木蘭從軍等等。
——齊白石自傳
齊白石的畫如果一開始就純是大寫意花鳥,則很難被人們所接受,難有更廣闊的市場。齊白石運用早期做木匠學過工筆的優勢,在大筆大墨的花草中加入工筆的昆蟲,迎合了人們兩種心態:其一是買者覺得有工筆的昆蟲,實在花了工夫,不是隨意涂兩筆,認為花了錢值得。其二是迎合了廣大群眾所理解的“生動”,一般人認為畫花鳥畫一定要有花有鳥,才能算是花鳥畫,一動一靜,畫面才生動,才不會死氣沉沉。在藝術上他將一工一寫兩種看似矛盾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
憑著畫作開始小有名氣的齊白石,生意越做越好,一家人的生活也也慢慢有了轉機,祖母也戲謔“阿芝!你倒是沒有辜負這支筆,從前我說過,哪見文章鍋里煮,現在我看見你的畫缺是在鍋里煮了!”
《甑屋》
我知道祖母是說的高興話,就畫了幾幅畫,掛在屋里,又寫了一張橫幅,提了“甄屋”兩個字,意思是:“可以吃得飽啦,不至于像以前鍋里空空的了。”
——齊白石自傳
這期間,畫作漸成風格的齊白石,也經多方教導,學得與畫相關的各種手藝,有一次蕭薌荄來到胡沁園家里裱畫,在胡沁園的建議下,他開始跟蕭薌荄學裱畫,經過半年多的學習,他不僅學會了裱新畫,還學會了難度最大的揭裱舊畫。一張破損、陳舊的原畫,經他的手,能揭得不損分毫,能裱得清新悅目,凡破損的地方補得天衣無縫,污點、黑點也沖洗得干干凈凈。
蓮花砦下梅公祠
1894年他與王訓等發起組織詩會,成立了“龍山詩社”,齊白石年最長,被推為社長。同時他經好友黎薇蓀介紹跟刻印能手黎鐵安學習篆刻,由于他是雕花木工出身,刀功精湛,天分亦非比尋常。很快,他自學鐘鼎篆隸,拜黎鐵安為師,與善于治印的黎德恂朝夕切磋。先生見白石如此用心,便拿出私藏的丁龍泓、黃小松刻印的拓片,細細評賞。夏秋之際,齊白石挑一擔谷籮,從南泉沖的水塘里挑來一擔黑的楚石,刻了磨,磨了刻,如此以往,白石的篆刻漸漸也有了名氣,找他來刻印的人也越來越多。從此,詩、書、畫、印開始支撐起齊白石的春、夏、秋、冬。同樣在這方水土上生存,他的審美,他的旨趣,他的情味,以及他的心性,都變得與眾不同。
《龍山七子圖》
雖在家鄉已小有名氣,但于34歲之前的齊白石來說,世界不在遠方,而在心里。他甚至連湘潭的縣城都不曾到過。
第一次來湘潭,是去郭公館畫像。郭人漳與夏午詒,走進他的世界。郭人漳,清末名將郭松林之子,曾參與華興會,其思想之激越可想而知。夏午詒,則集名士與官宦一身。這次遇見,為他日后人生的出游、藝術的出走,都埋下了伏筆。
1899年,齊白石35歲,那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春天。這一年,籍在湘潭的荊楚大儒王闿運先生正在東洲島擔任船山書院山長。其中,龍山詩社社友張登壽(鐵匠出身)已入先生門下。在他的引薦下,齊白石來到湘潭,拜見了先生。闿運先生細細看過白石所攜的印譜和畫作之后,話語和笑容亦如春風十里。他欣然贊曰:“又一個寄禪、張先生哪!”
齊白石送給恩師王闿運的竹雕刻款
寄禪者,乃生于湘潭的詩僧八指頭陀。張先生,正是眼前的鐵匠出身的張登壽。先生說,你今后的成就必定在繪畫上,曹霸、韓干當不足法也。在往返船山書院的日子,齊白石又結識了衡州府眾多書畫家。
到了秋天,他又結識了同為王門弟子的楊度兄弟。楊度,這個17歲就中過舉人,后隨王先生醉心于帝王術多年之后,獨自赴日留學。他對白石的藝術天才極為賞識。在長洲島,王闿運楊度之弟楊鈞與齊同住一室。此二人,更是相見恨晚,競日談書論畫。
就在那兩年,白石游南岳,歸而作《南岳全景圖》。畫成之日,但見著色濃艷,層巒疊嶂,畫得氣象萬千、潑墨淋漓、熠熠生輝,此畫之潤格高達320兩銀子,一時遠近轟動。齊白石從此租下離白石鋪不遠處的梅公祠,并取名“百梅書屋”。后在院內蓋一小屋,名“借山吟館”。從沁園先生家的“藕吟館”到“百梅書屋”,梅香、鶴影、荷露,悄然見證著齊白石的藝術時空,見證著其詩、其書、其畫、其印的日臻化境。
梅公祠邊,梅花之外,還有很多木芙蓉,花開時好像鋪著一大片錦繡,好看得很。梅公祠內,有一點空地,我添蓋了一間書房,取名借山吟館。房前屋后,種了幾株芭蕉,到了夏天,綠蔭鋪階,涼生幾榻,尤其是秋風夜雨,瀟瀟簌簌,助人詩思。我有句云:蓮花山下窗前綠,猶有挑鐙雨后思。這一年我在借山吟館里,讀書學詩,做的詩,竟有幾百首之多。
——齊白石自傳
《借山吟館圖》
朋友問我:“你的借山吟館,取了借山兩字,是什么意思。”我說:“意思很明白,山是我所有,我不過借來娛目而已!”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
畫在鍋里煮畫在鍋里煮
畫在鍋里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