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國畫的十大構成關系!
中國畫的十大構成關系
1.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以文載道的表現手段,并不僅僅是繪畫技巧。這一點好多人或不知,或不會用,會用了又沒有文化的關懷。文化的缺失是筆墨無法得以理解、無法得以傳承的“硬傷”。什么是筆墨呢?清人劉熙載有云:“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書者,心畫也。若不懂筆墨,何談以文載道,中國畫又有何內涵之說?
2.氣韻
“氣韻生動”不只是南齊謝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國之藝術,中國之文學、武術、醫學,都離不開“氣韻”。“氣韻生動”亦不只是一個文學概念,它已然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理念。所以說,中國畫是人文的,是科學。五代荊浩提出筆有四勢曰:筋、氣、骨、肉。而“氣韻”來于筆墨,筆墨來于學養、來于人格、來于作者感時憫天的浪漫情懷。所以有“人格不高,畫格難求其高”之說。
3.氣勢
“勢”是一種畫面關系,更是一種修為,沒有“勢”就不會有“氣韻生動”。“勢”有兩種:一是畫面結構之勢(造險);二是筆墨運動之勢(氣韻生動)。中國畫是鮮活的、“形而上”的,“勢”是撲面而來的第一印象,或險絕、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無論山水、人物、花鳥,皆是一種圓融的開合關系,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4.境
中國畫之境,遠非自然之景或西畫之景。若畫家不明事理,誤入景區,越描越像,越像越描,離中國畫的本真意義越來越遠。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濤有“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畫家當深悟。
5.寫
“寫”是中國畫最為本真的母體語言。“寫”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從于心,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藝,是“技進乎道”的詮釋,講求點線的形質,努力做到“高韻、深情、堅質、浩氣”,將一己的才情、學養、修為,通過“寫”傳移到筆墨中去。
6.散
散與緊是相對應的關系,只有散畫面才會松,松則虛,虛則納物,納物則豐富而雋永。現在的中國畫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普及性的“大寫意”,胡涂亂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風,求大、求滿、求全、求實,不是求藝,而是在比工夫,比誰下的力氣大,不知也不會顧及中國畫的真諦——體“道”。
7.玄虛
什么是道?老子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種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國畫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鄭板橋“難得糊涂”亦正是畫面玄虛的地方。
8.形
“形”是中國畫獨有的物象塑造方法,遠不是西畫之“型”,所以,畫得越精細,描摹得越像,離中國畫本真的意義就越遠。“形而上者”,謂指精神層面的物象關系,是源于自然而升華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實際物象關系為準繩,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為標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也”。
9.寫意
“寫意”是一個文學概念,從來就不是一個畫種。中國畫之所以引用“寫意”一詞,概因其言簡意賅,以少少許勝許許多之意。“簡”是簡約,而不是簡單。簡是“以一治萬”,繁是“以萬治一”。石濤“一畫”之說即是大寫意最好的詮釋。意筆、工筆、白描、重彩,都可以寫意,同樣都要講究筆法,講究墨法,講究形而上的美學意蘊。胡涂亂抹可稱其為簡筆畫,卻不是寫意。
10.空白
空白是中國畫特有的心理空間,亦是畫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沒有了空白,中國畫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間;沒有了空白,中國畫的“氣”和“勢”將不復存在。空白是中國畫人文的想象空間。
二、中國畫的品評標準
中國畫的品評標準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尺或度量單位,它是鮮活的、發展的、既客觀又主觀的。中國畫的品評必須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美學平臺上去俯視,才會認知、賞析、品評。
南齊謝赫有“六法”之說:
1.氣韻生動(略)
2.骨法用筆(略)
3.應物象形(略)
4.隨類賦彩(略)
5.經營位置(略)
6.傳移模寫(略)
古人評畫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品、中品、下品三品之說。
黃賓虹解釋:綜神、妙、能之長,善詩、書、畫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絢爛為工;卷軸紛披,盡脫縱橫習氣;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難索,世俗見訾,有真精神,是為逸品。
窮筆墨之微奧,博古通今,師法古人,兼師造物,不僅貌似,而盡變化,繼古人墜絕之緒,挽時俗頹敗之習,是為神品。
畫有初觀之令人驚嘆其技能之精工,諦視之而無天趣者,為下品;視見佳,久視亦不覺其可厭,是為中品;初見不甚佳,或正不見佳,諦視而其佳處為人所不能到,且與人以不易知,引畫事之重要在用筆,此為上品。
三、中國畫的學習
1.選擇一個好老師。(好老師不一定畫得多么好,能正確的近似科學的教授為標準)
2.選擇一家或一派范畫進行細致深入的學習研究,熟練之后,再學其他。(入手需高,所選范本一定為經典傳世之作,先遠后近)
臨摹步驟:
讀畫:悉心地去觀察、揣摩、解讀范本整體的氣韻及細部語言的結構形態...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